教学动态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教学动态  >  正文
文学课程的人文化育

作者: 时间:2017-10-23 点击量: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传统核心课程,一直颇受学生喜爱和重视。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文化情境的变迁,古代文学教学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与现实的疏离,教学模式的单一,学生的不重视等等带来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任课教师认真反思,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目标实现。我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深切感受到教学日渐面临的变化和挑战,而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定尝试和探索。如课前十分钟、课外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兴趣。
       一、“课前十分钟”活动: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实践课时的增加使得大量理论课时被不断削减和压缩。较之以往,古代文学任课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明显感到课时不足。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作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古代文学教学的核心。课时的压缩让不少教师作出无奈选择,即教学只注重文学史线性理论知识的梳理,而放弃对大量作品的解读。这样的授课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对作品感悟能力的缺乏,并使文学史的理论学习变得空洞和浮泛。为了避免这一弊端,不少授课教师采取自主补课、课外背诵等方式试图对压缩的课时进行一定补足。但若补课课时太多,教师不仅要花费更多精力,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可以说费力不讨好。我在这几年教学中尝试开展了“课前十分钟”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所谓“课前十分钟”就是要求学生提前十分钟进入教室,一起阅读作品选在课上无法精读的作品、或者检查学生背诗背文情况、或者交流读书心得等等。提前十分钟进教室,由于时间不长,教师和学生都不会感到太大压力,从而保证了活动的持续进行。由于课时压缩,作品选上的大量作品是无法讲授的,学生兴趣的降低也影响了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前十分钟的阅读,相当于巧妙地拓长了课堂时间,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多地熟悉和了解文学作品。中文专业的学生必须背诵大量作品,这是基本素养之一。课上检查会占去授课时间,让本不充足的课时更感有限。利用课前十分钟,就可以比较灵活地去了解和把握学生背诵以及课下学习的情况。我也在课前十分钟,开展过学生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即每个学生在课前将自己近期读书情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或者写作的诗词等学习内容在五分钟内作一个简短的汇报,其余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
       “课前十分钟”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反响较好。对于教师来说更加充分利用了时间,减少了课堂教学的课时压力,也对学生学习情况有个了解和把握。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较少的时间里更多地去了解、拥抱作品,更是一个学习的促进。
       二、课外作品抄写: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一般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构成。文学史理论的梳理来源于学者对历代作品的解读和归纳,因而学习古代文学的基础就是作品的学习,《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成了古代文学的必备教材之一。但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数量繁多,可谓浩如烟海,《作品选》这样的教材也只是编者按照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喜好选取了各个时期各种体裁一些重要作家或代表性作品,虽然尽可能地注意作品题材的广泛性和风格的多样性,但范围还是过窄,并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如何跳出一般文学史知识的限制,形成自己对文学史的认识和把握,就需要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作品。为补足《作品选》篇幅有限及编者主观性等问题,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在课下对相关作品进行抄写补充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先秦两汉文学的学习为例,《诗经》是这一段文学史的重点,一般《作品选》会选择二十几篇左右作品,相对于305篇的整体数量来说是偏少的,因而我要求学生在作品选外另外增抄五十篇。又如诸子说理散文的学习,作品选一般很少选编《老子》,选抄或全抄会让学生对老子思想及文学特点有个更清楚地把握。又如汉代文学的学习,汉赋虽然后世评价不一,但它却是汉一代文学之代表,不容忽视。作品选在选取汉赋作品时,其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由于篇幅较长,一般只选其中一篇。这就造成了上下文义的脱节,也很难让学生去把握司马相如赋作的变化以及汉一代之文学散体大赋的特点,补充抄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三、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
       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因与现实生活较为疏离,让不少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思想。而在另一方面,古代文学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太完全适应现代文化情境和当今学生需要。为提高学生兴趣,我采取了多样化展现教学内容的方法去丰富教学形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即是让学生各尽其能用演唱、话剧、小品、朗诵、舞蹈、乐器演奏等等方式去演绎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浩瀚的资料,为学生的这一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几年教学中,这项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个教学环节。有的朗诵《离骚》、演唱《诗经》、有的将《孔雀东南飞》改编成小品、有的将《左传》《史记》里的历史事件改编成戏剧、有的将诸子和屈原同台改编成话剧,有的将古代爱情诗进行汇编形成一个爱情故事等等,形式相当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不仅仅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现代性及魅力,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现代延续问题,不再形成与古代文学的时代疏离。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让不少学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才华,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但是在演绎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因现代嘻哈文化盛行,网络发达造成网络语言的被推崇和滥用,学生在作品演绎过程中,非常喜欢用各种流行的网络语言或用喜剧形式对作品进行改编,让古代文学作品打上了清晰的时代印记。这是好,还是不好,是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我是强烈建议的,即无论何种演绎,文言语言的运用是基本要求。
       四、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的结合:
       新葡的京集团8814地处荆州,是古代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地域,是古代著名诗人屈原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三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荆州留存和修建了不少与屈原和三国故事有关的古迹和建筑。这就为我们学习屈原、《三国演义》等内容提供了大量的实景资源,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屈原是先秦文学段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楚辞浪漫的风格直接根植于奇异瑰丽的楚文化。带学生参观荆州博物馆,可以了解楚文化的发展历史及特点,更为我们把握楚辞特点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比如,屈原在楚辞作品中写到了许多楚地乐器和音乐,荆州博物馆出土的乐器实物和楚乐楚舞表演,让学生对这些记载有了直观感受。又如,出土的墓葬文物、漆器图案鲜明体现出楚国巫文化的特征,这可以加深我们对屈原楚辞作品中神话传说、巫鬼信仰、以及浪漫风格等特点的把握。
       荆州的三国文化更是发达,民间留存大量三国传说,并兴建了不少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建筑。带学生游城墙、关公祠、关公庙,登公安门、一担土,可以清晰感受到三国文化的浓郁氛围,并促进学生学习《三国演义》和了解三国文化的兴趣。这就将疏离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一些看来了无生趣的古代文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和亲切。
       将地方文化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学生是相当喜欢的。利用一个或两个半天带学生近距离参观旅游,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文化、当地文化,更让学生将枯燥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现实文化结合起来。
       五、读书报告活动:
       大学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大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这就给老师的授课提出了较高要求。课堂的问题式教学之外,我在每学期教学中必定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交流活动。
       开学第一次课,就将读书活动作为学期平时考察作业布置下去。即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本学期古代文学教学时段内选择一部书或一位作家进行精读,记载下自己的读书收获,更重要的是写下自己的思考或问题,在临近学期末时选择时间开展读书交流。
       读书报告活动不仅可以去了解学生课外读书情况,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籍此养成阅读原著、积极思考,形成自我观点的习惯和能力。从活动开展来看,大多数学生态度都是非常认真的。当某个学生的报告非常精彩时,同学们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会在学生中起到一个引领作用,形成一种热烈读书及积极向学的良好氛围。学生阅读的兴趣面很广,有时阅读的作品可能老师都没有细读过。这在另一方面,也给老师提出了挑战。尤其如何评价作品,点评学生的阅读心得以及回答学生问题也促使老师不断学习。
       上述课前五分钟、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活动,以及考试改革等等形式都是我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所作的一些改革和尝试。大多数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有些活动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如走出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结合的形式需要教师课外精力的投入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了解,读书报告会活动需要教师自身知识素养的提高等等,这需要进一步地继续总结和反思。
 

 

  

湖北省荆州市学苑路1号 新葡的京集团8814东校区文科大楼7楼

电话:0716-806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