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苏洁凤 李盼) 11月13日上午,“九歌”诗会系列讲座暨新葡的京集团8814客座教授聘任仪式在东校区12教405报告厅和西校区1058报告厅同步举行。武汉文联专业作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张执浩和著名诗人张红为此次报告主讲人,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杜国锋、学院全体院领导与会,学院师生代表聆听了报告。仪式由学院院长何世龙主持。
张执浩以“留得残荷听雨声——从诗歌在这个时代的命运谈起”为题,与同学们探讨诗歌的文化。他通过讲述自己历史专业出身,与李白、杜甫一样身上背负着种种生活的不堪,透彻地分析了写作的目的是人生的大失败和大撤退,告诉同学们为什么活的道理。张执浩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他作为一个诗歌创作者行走在路上不眠不休只为寻找一位旷世知音的真诚,并以此告诫同学们诗歌创作不要虚情假意。然后张执浩抛出一个问题:网络时代人们为何很难理解古人的情感。他通过佛教中的“转世”鞭辟入里地解释了诗歌是一个活的变体,要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张红(笔名夜鱼)从诗歌语言的“感受”“感悟”“感应力”三个方面展开,层层递进,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有深度的诗歌语言思考交流。她深入浅出,以李白、杜甫的诗为引,讲解诗歌感受的定义。“所谓诗歌感受,是读诗后的第一感受,根据文字联想到的画面、氛围”她这样阐释。同时,她列举策兰、张执浩等国内外诗人作品,结合实际的诗歌阅读经历,指出了阻碍感受诗歌的原因:对诗歌的文化历史语境不熟悉,对其反映的哲思、价值观、精神境界等的不理解。
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现场气氛热烈。机械12004班的王益敏激情澎湃地朗读了张执浩的诗歌《清晨的鱼汤》,并发问“诗歌创作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什么?”“柔软丰满的内心是最适合诗歌生长的,要具备心灵的感受力和文字的把控力。”张执浩回答道。
据悉,讲座开始前进行了聘任仪式。杜国锋为张执浩颁发新葡的京集团8814客座教授聘书,为张执浩、张红颁发“九歌”诗会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聘书。